11月22日-11月23日,浙江省规划课题《小学数学以大观念统摄领域整体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湖州师范学院南浔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研究的主题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专题,以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为载体,充分体现大观念中把握本质属性的要求,把长度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厘清,让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发现图形计算的本质就是数计量单位。
22日三位老师精心准备了三节大观念引领下的图形课,23日由沈婉老师和张虹峰老师进行重构。沈老师由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入手,从一般化的图形面积到特殊的平三梯面积,旨在让学生从数小方格的个数中理解面积计算的本质就是数面积单位。张老师的课堂以公式为切入点,根据学生学情,调整了上课的环节,在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落实面积计算的本质,渗透转化思想,归纳面积计算的方法。
本次活动还邀请到了市教研员杨海荣老师、含山小学副校长童方明老师。特级教师张国良老师作为主持,将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意图进行分析,把两堂课的脉络理清,让与会人员更好地理解大观念在课堂中的体现。
童方明老师从学习材料上分析,教师虽然希望学生主动去数面积单位的个数,但在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利用转化思想,可以用方格纸做背景来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样学生会直观地使用数格子的方法,从而实现数面积单位的意图。有时候教师担心暗示太多,影响学生思考,反而放弃了一些最实用的操作。
杨海荣老师表示,学生起点决定了我们怎么整体推进教学。孩子在哪,就在哪增量。不要为了整合而整合,也不要大量地整合,落实目标才是最终追求。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单兵作战,是学校教研组达成共识后,齐头并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以长方形面积为例,计算的其实是面积单位的个数,最本质的是数,然后是计算,最终是简便计算,也就成为了公式。必须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原理是一致的,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是标准,是不可随意替代的。割补就是为了实现单位的规整。公式推导应该与数格子联系起来,道理通了,学生就清楚了。
针对本单元,杨老师设计了两种教学路径供老师们参考。第一种路径是第一课时教学平行四边形,落实原理和公式推导。第二、三课时实现方法的迁移,根据学生能力,三角形、梯形可以一课时或两课时。这阶段追求的是转化背后的原理,也就是单位归整。第四课时是讨论公式之间的关联,如何找一个公式来替代所有公式。第五课时是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第六课时是应用。另一种路径是第一课时就把平三梯一起解决,只追求原理,每行几个,有几行。第二课时再进行公式推导。后面的课程大致相同。
通过两天的研讨学习,老师们对于图形教学的本质有所参悟,对于大观念教学实行的必要性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张国良老师每次总结时都会提到,我们在教研过程中,总倾向于学科逻辑,也要多多考虑学生立场,这与杨老师说的从学生起点出发,不谋而合。今后,我们也要将学习到的经验在课堂中好好应用,探索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之路。